張掖400電話辦理(甘肅400電話辦理)
張掖400電話辦理
根據《張掖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張掖市委托甘肅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張掖市濱河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張掖市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張掖市城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張掖市城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方案于2015年9月23日通過市城市規劃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于2015年12月4日通過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48次會議審議,現規劃編制單位已按照專家意見和規委會審議意見修改完成了規劃設計成果方案,現將主要圖件予以公示,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
公示期間如有異議,請以書面形式向張掖市規劃管理局(甘州區西環路16號)反映,也可登錄張掖市規劃局網站(http://ghj.zhangye.gov.cn/)留言。
地址:張掖市西環路16號
電話:0936-8259223
聯系人:魏 燕
張掖市規劃管理局
2016年11月9日
第一部分 張掖市濱河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一、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范圍位于張掖市西側,東靠老城區、北臨國家濕地公園。東至西環路、西至西三環路、南至南環路、北至濱湖路。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總面積約14.47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本次規劃確定濱河新區總體定位為:張掖市生態新區,張掖市最重要的門戶區。
三、片區職能
——開放多元高效的城市綜合服務區
——城市特色風貌重點展示區
——舒適宜居的居住區
四、規劃結構
以建設環境優美、配套完善、舒適宜居的生態新區的目標為指引,綜合考慮現狀和未來功能發展要求,結合上位規劃指引,規劃形成“雙心引領,兩軸提升,多區聯動,多點呼應”的片區結構。
1.雙心引領:圍繞現狀行政、商務中心和蘭新二線高鐵站,將此區域打造成集辦公、商業、體育活動等多種功能復合的核心空間,形成帶動片區發展的增長極。
2.兩軸提升:兩條空間發展軸線
南北向的空間主軸:結合新區公共功能的集聚,依托現狀中央公園、規劃甘泉中街,將新區的行政中心、商業中心、高鐵站等各種城市空間串聯起來,以開敞的綠地空間組織大型城市公共活動。
東西向的空間軸線:以玉關路為依托,延伸城市的發展軸線,將濱河新區和老城區聯系起來,空間上以收放有序的商業建筑與綠地空間相互穿插。
3.多區聯動:根據已建設狀況、道路走向、用地性質及開發時序等因素劃分的結構分區,由8個組團組成,包括中央商務區、高鐵組團、城市綠肺以及5個居住組團。
4.多點呼應:分布在各個組團的綜合中心。
五、用地規模及人口規模
本次規劃范圍總用地14.4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14.12平方公里。確定的人口容量為18.0萬人。
第二部分 張掖市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一、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范圍位于張掖市老城區的核心,用地范圍為規劃主城區核心區域,西起現狀西二環路,東至規劃東環路,北到北環路,南抵南環路。規劃用地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2.9公里,總面積為5.8平方公里,其中歷史城區面積為4.2平方公里,一般地區1.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綜合分析老城區現狀功能構成及發展條件,結合總體規劃定位,確定規劃區的發展定位: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城市形象門戶地區。
三、規劃結構
規劃結構:規劃形成“一心、兩軸、兩區、多節點”的規劃結構。
一心:以鐘鼓樓及周邊商業形成的規劃區的商業文化中心,長期以來,張掖市商業中心圍繞鐘鼓樓,集中于東、西、南、北大街及青年街兩側,該區域商業氛圍濃厚,居民從心理上已接受并形成商業中心的概念,是老城區的商業、文化和景觀中心。
兩軸:南北向軸線指歷史城區的南北向干道——南、北大街,為老城區南北向發展的主軸線,沿軸線貫穿規劃區的主要文化娛樂設施和商業中心,使老城區原有的格局和歷史脈絡得到延續和發展,同時軸線向北延伸,貫通至北甕城。東西向軸線至歷史城區東西向干道——東、西大街,是老城區東西向發展軸線。此軸線同時也是歷史城區與西部居住片區聯系的紐帶。
兩區:分別指歷史城區和一般地區。其中,歷史城區是張掖市歷史文化名城的載體,規劃通過對歷史城區范圍的界定、街巷形態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塑造等措施,凸顯歷史城區的空間格局,形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特色。一般地區位于歷史城區西側,是體現張掖市新城特色,并和歷史城區形成有效的功能連接,體現新老城區過渡的重要區域,是歷史城區人口疏解的重要載體。
多節點:分別指甘泉公園、大佛寺景區、古城墻景區、老城新建公園(原軍區房管所)和城西新建公園。
四、用地規模及人口規模
本次規劃范圍內總用地面積為5.8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5.77平方公里。規劃區人口容量約為8.6萬人,其中歷史城區人口容量5萬人,一般地區人口容量3.6萬人。
第三部分 張掖市城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一、規劃范圍
城南片區位于張掖市南側,北接老城區,西臨濱河新區。具體范圍:東起康樂路,西至西二環路;北起南環路,南至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規劃南三環路沿線。面積約5.2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承接城市核心區居住功能;以商業金融、行政辦公、文體休閑功能為主的城市綜合片區。
三、片區職能
環境宜人的現代居住
多元共享的商業金融
開放高效的行政辦公
充滿活力的文體休閑
四、規劃結構
城南片區形成“兩心、兩軸、三區”的空間結構。
1、兩心:依托原張民公路及飲馬橋西路兩側打造的商貿中心和依托區級體育館打造的文體中心。是城南片區發展的中心極核。
2、兩軸:南北大街向南延伸形成南北向發展軸線,將老城區商業中心、城南片區商貿中心、城南片區文體中心等各種服務性空間串聯起來,以開敞空間組織城市公共活動。依托南二環路形成東西向發展軸線。
兩條軸線加強了城南片區與城市其它片區之間的聯系,促進了城市職能的擴張,推動了本片區的開發建設。
3、三區:規劃形成一個行政辦公區、兩個生活居住區。
行政辦公區:位于南環路沿線,是現狀市級行政辦公集中區。
兩個生活居住區:規劃依托南北向發展軸線劃分形成兩個生活居住區。規劃保留新建居住用地,改造城中村和棚戶區,通過對現狀未利用土地的開發建設,配置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時將工業倉儲用地進行置換,打造環境宜人的生活居住區。
五、用地規模及人口規模
本次規劃總用地為5.1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5.17平方公里。確定可容納居住人口約7.0萬人。
第四部分 張掖市城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一、規劃范圍
本次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規劃范圍:位于張掖市舊城區北側,是舊城區與國家級濕地公園的銜接區。西二環路以東、濕地公園以南、仁宗路以西、北環路及北環西路以北。
二、功能定位
張掖中心城區北側以科教、居住為主要職能,兼顧商貿、旅游發展,建成配套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高品質綜合區。
三、片區職能
拓展城市空間的快速發展區。
創造人文和諧的城市活力區。
體現400 加盟碧水藍天的特色宜居區。
四、規劃結構
規劃地區形成“一心、一核、一帶、兩脈、多廊”的空間結構。
一心:規劃利用自然資源,依托濕地水源,將水引入城市,打造城北片區中心。
一核:以黑河濕地公園為大背景,引綠入城,在城市與自然碰撞的交點形成生態綠核。
一帶:依托北三環景觀大道兩側400米范圍內用地,打造特色文化帶,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馬文化、汽車文化,建設集旅游服務、生態居住、商業服務于一體的活力引領帶。
兩脈:延續自然肌理,通過濕地水系,軸向延伸。向西,開挖部分景觀水系,打通潤泉湖公園與金邊帶內部的聯系;向南,梳理現狀水系,將“綠、水”直接引入老城中——甘泉公園。
多廊:通過規劃區內縱向路網構建景觀視線廊道,將北側濕地水景和南側祁連雪景借景入城,并構建和諧優美的城市天際輪廓。
五、用地規模及人口規模
本次總用地面積約5.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5.7平方公里。規劃確定本片區人口容量為6.8萬人。
本期編輯:南風
甘肅400電話辦理